学术交流

齐小艳赴美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报告

发布日期:2019-04-13    浏览次数:

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院教师齐小艳赴美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报告
 
      应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莫妮卡教授邀请,本人于2019年3月25日至2019年4月5日赴美国参加“丝绸之路:从地方现实到全球叙事”的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。
一、此次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的基本情况:
(一)听取专家报告情况:此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、美国、意大利、印度、韩国等国家的35学者发言,分别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、纽约大学、维克森林大学、美利坚大学、亚利桑那大学等多所高校。会议方按照所有参会学者论文所反映的时空范畴、主题进行了分组,每位参会学者发言25分钟,之后由其他学者进行提问、互动,大家积极献言。如:Nicola Di Cosmo (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y), “Ecological Frontiers, Economic Exchange, and the Origins of the Silk Road”;James A. Anderson (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-Greensboro), “Pearls and Power: Chōla’s Tribute Mission to the Northern Song Court withi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Trade Network”;Jeffrey D. Lerner (Wake Forest University), “The Case for Shipwrecked Indians in Germany”;Eric Dursteler (Brigham Young University), “Spice and Taste in the Culinary World of the Early Modern Mediterranean”;Chad Haines (Arizona State University), “Placing Cosmopolitanism: Global, National, and Local Imaginings of the Silk Route in Pakistan”。

 

 
 

 (二)本人的主题发言:由于我所提交的会议论文题目是“粟特人在山西:基于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”,因此与其他三位学者分为一组,具体发言内容与顺序为:Judith A. Lerner (New York University), “Silk Roads and the Impact of Sogdian Dance”;Aleksandr Naymark (Hofstra University), “The Sogdians and the Silk Road: The Emerging Contours of a Complex Relationship”;QI Xiaoyan (Changzhi University), “The Sogdians in Shanxi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(386-618 AD): Chinese Literary Sources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”;Stewart Carter (Wake Forest University), “Music for the Sogdian Whirl: Instruments, Ensembles, and Dancers in Buddhist Art of the Tang Dynasty”。
山西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,平城曾是北魏建立之后近百年的首府所在地,晋阳是东魏、北齐的别都所在地,隋唐之际晋阳也非常重要。公元4-7世纪是粟特商人活动最为活跃的阶段,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印证了北朝-隋代粟特人在山西活动频繁。入晋粟特人不仅对古代丝路的东延发挥了重要作用,而且经由其传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对山西产生了深远影响。然而,相比对粟特人在敦煌、西安和洛阳等地活动的研究,国内学界对“粟特人在山西”的研究较少,当涉及山西时,学界集中于虞弘墓归属及文化构成等问题上。因此本人主要以入晋粟特人为考察中心,分析粟特地区与古代山西的往来、粟特人在山西的活动、分布、路线以及外来文化的传播。发言内容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,也得到了专家的点评,为本人进一步拓宽和完善粟特人的研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。


 
 

 (三)为了提升该校学生的科研能力,做到教学相长,维克森林大学历史系、古典系、艺术系、东亚系相关专业21位本科生也进行了发言。我作为参会人员之一参加了学生发言内容部分,最终四位同学参加了大会发言。另外,与参会学者和维克森林大学古典系、东亚系、历史系老师就各自研究领域做了交流,我主要针对“索格底亚那希腊化研究”以及“汉文史料中的粟特学”进行了介绍,可以说是受益匪浅。此外,会议组织方安排参观了与丝路文化有关的博物馆、丝路展和丝路艺术等,深刻感受到丝路文明视域下多元文明交流的历史之久远、影响之深远。

 
 
 
 

 二、主要收获
会议期间,本人认真听取了来自国际学术专家汇报,主题涉及古丝路背景下中国、西域、印度、罗马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动,考古、文献和钱币等研究诠释了文化之间的互动,体现了丝绸之路背景下多元文化研究成果,以及艺术、历史、考古等交叉学科的结合。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:
 (一)通过听取国际学者的报告,不仅开拓了研究视野,增长了见识,而且学到了一些非常有益于研究的方法和策略。
(二)通过本人的发言报告,向国际学者介绍了粟特人进入中国之后的活动,以山西为例进行了展示,引起了国际学者的关注。在最后的提问环节,国际学者提出要进一步深挖史料记载,积极与国际考古学者建立联系,做到史料与考古的互证。
(三)通过参会,本人也与国外学者建立了联系。他们有的来自某个大学,有的来自某一个独立研究所,也有是独立研究学者。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学习,及时地了解国际学界对丝路问题研究的前沿和最新成果,初步建立了与国际学者在丝绸之路领域研究的交流与合作。
三、体会和建议
(一)本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,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的延伸,有助于了解国际科研人员的发展水平,更有利于我们对科研方向的掌握。根据会议内容和参会学习,我可以及时调整科研方向,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。
(二)通过会议,结识了来自其他国家从事丝路研究以及粟特研究的专家,不仅扩大了研究视野,也为自己与学术前沿接触创造了条件。此次会议大部分学者的发言与中国有关,积极探索中国丝路文化,这也是我们中国学者所要不断推进的一个研究领域。
(三)从教学角度来讲,此次会议中包括该校21位学生,每人六分钟的发言,并进行问题解答。在此基础上,选出4位同学参加了大会发言。我深刻感受到教学相长的结合和作用,这为我在今后从教学中,更加坚定地吸引学生加入研究行列。
(四)可以说,我从会议筹办之际,就开始关注会议的进度,直到最后的成功举办。通过了解国际会议筹办、组织、运作和架构等程序,为我校今后参加及举办国际会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
出访期间,团组成员遵守法律法规、严格外事纪律、保密纪律,杜绝不文明行为,无擅自改变行程、与公务无关的变相旅游等问题。
       

 
       

上一篇
下一篇